在各大留學版上,可以找到很多日本升學相關的心得與提問;也因為網路上參差不齊的資訊,導致很多人對於來日本求學產生不必要的疑慮,或甚至走上錯誤的準備方向。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申請日本研究所時的流程,並澄清網路上經常看到的錯誤認知,讓對前往日本念研究所感興趣的人能少走一些彎路。
註:日本的碩博士學程用日文是寫作「大学院」,以下內容用中文母語人士習慣的「研究所」稱呼。
常見的誤會
最常見的誤會通常源自於對「合格條件」的誤解,這讓不少人在蒐集資料的階段就產生了不必要的疑慮。
「我不是名校出身,會不會影響申請結果?」
Ans:你的畢業學校不會影響申請結果。
留學版上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也許是深受排名迷信的影響,許多人有志要出國留學的人,會擔心校名對申請學校有不利的影響。
以筆者較熟悉的台灣來舉例,「台清交成」、「四大四中」之類的概念,只有台灣人自己知道;離開台灣後你的畢業學校一律歸類為「海外大學」。真要說校名對申請結果會造成影響的,那就是讀的學校跟你的目標學校有合作關係,而你打算透過交換計畫申請留學。
「我沒有相關科系的背景,會不會很難申請上?」
Ans:除了少數的科系外,日本的研究所絕大部分不會要求要有深厚的學術基礎。
如果同時比較台灣與日本兩邊的研究所筆試考題就會發現,日本的筆試是真的比台灣簡單了不少。
在決定合格與否的標準中,筆試往往不是勝負的關鍵。筆試測驗用意在於確認你有沒有基礎學科知識,尤其法律系以外的文組研究所,基本上都是半年認真準備的程度就足以應付的難度。
「我日文檢定只有N4,錄取的希望會不會很渺茫?」
Ans:日文檢定需要考到什麼級數,完全取決於你所申請的課程與學校。
筆者認識的人之中,只會五十音跟基本單字進東大研究所的也是有,只是此人申請的是全程英文的課程。
全日文課程的話,則又要看申請哪間學校了。日文程度很差但是考上研究所並且順利畢業的案例也是有,只是該間學校可能連大部份日本人都沒聽過就是了;而熱門一點的學校則多半會要求在書面的階段提出N1的合格證書。
姑且不論學校的申請規定是什麼,入學後終究會碰上不少寫作跟閱讀;排除只是想混張文憑,長遠來看有心要提升自己的話,都還是建議先奠好扎實的語文基礎。
如果硬要給出一個參考用的準備時間:
「零日文基礎+申請跨科系系所+沒有特別的資質」的情況下,每天持之以恆三小時認真準備,至少需要預留一年半的時間唸日文以及半年的時間學習相關科目的基礎,才能應付申請階段的考試。
再強調一次這個時間只是提供參考用的。變數太多,需要的時間也完全因人而異。
然而就算現階段對日文能力沒信心也不用氣餒。日本並不盛行考研究所的風氣,選擇升研究所的日本人比例相當的低。考日本研究所的絕大多數都是非日文專攻、學習經歷不超過三年的留學生。所以不管現階段的日文能力如何,只要預留個一兩年認真準備,任何人都是很有機會的。
「選學校」的心態
過去曾跟不少留學生打過交道,問及選擇日本留學的目的時,絕大多數的人都很誠實地告訴我:
「來洗學歷的,而且日本研究所近又便宜。」
既然是來洗學歷的,「排名」與「名氣」便不免俗成了選擇學校的參考標準了。
學生過度迷信校名、排名的問題不在這篇文章的討論範圍內,這邊姑且先割愛;提出這個誤解的用意在於提醒考生,抱持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弄錯準備方向。
曾聽過有人用「師徒制」來形容日本研究所的情況,筆者認為是很貼切的。
一別於大學時的授課形式,日本的研究所「聽課」的部分其實意外地少。研究所真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個給你「做研究」的環境。
基本上日本研究所上課的形式就是:
「自己決定研究方向→碰到困難求助教授→開會發表研究進度→修正研究」,然後兩年持續這樣的循環。
當然修課的部分還是有,但學生的心力主要還是放在論文的撰寫與研究進度的發表上。
「選校」的心態如果反映在提交的書面資料與面試問答上的話,很容易讓教授覺得你沒搞清楚狀況。所以姑且不論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來申請日本的研究所,資料的準備方向都應該著重於教授的研究領域與研究方向上,而不是在志願理由書上寫這間學校多棒多適合我。
申請研究所的流程與準備
提交書面資料→繳報名費→筆試→面試
整個程序簡單來說是這個樣子,其實跟大部分國家的研究所申請流程都差不多,只是日本在文件的準備上比較麻煩一些。
提交書面資料
大部分的學校的要求都是「畢業證明書」、「英文/日文證照」、「推薦信」、「財產證明」、「研究計畫書」、「志願理由書」。有的學校不用提交推薦信,有的學校則不要求英文成績。每間學校的要求跟規格都不太一樣,詳細資訊還是得參考學校的招生簡章。
要特別注意的是學校要求的通常是「畢業證明」而不是「畢業證書」。
畢業證書(卒業証書)是畢業時學校會頒給你的那張獎狀,通常弄丟不是不能補發就是補發手續很麻煩;
畢業證明(卒業証明書)則是證明在這間學校畢業的文件,要自己申請,且只要付錢想要申請幾張都可以。

申請階段雖然前後一共要提出近10份左右的文件,但書面審核階段真正對合格與否影響力大的只有「研究計畫書」跟「志願理由書」兩份文件而已。
「研究計畫書」的內容是寫自己接下來的兩年打算進行什麼樣的研究,包含研究的背景、動機以及參考資資料等,依據學校跟學科會有不同的格式跟字數規定;「志願理由書」則是寫申請這間學校這個科系的理由。
筆試

擷取自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研究所的行銷領域考古題。
題目問服務業的五種特性,並要你說明提供服務業的企業制定行銷策略時該注意什麼;第二題則要求你說明white space marketing是什麼。

擷取自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研究所的金融領域考古題。
計算兩個股票的投資組合回報期望値跟標準差。

擷取自慶應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的考古題。
經濟學派跟哲學思想領域的申論題,二擇一回答。
依據不同學校跟科系,筆試題目難度會有起伏;但如果實際去找考古題來看,就算是東大早慶也不會難到哪裡去,考過的日本人也是「難度遠比大學入學考還要簡單得多」的感想居多。比起篩選出學科能力最頂尖的考生,筆試比較接近是用來確保考生具備該學科的基本知識以及日文寫作能力。
註:原本打算放一些東大的研究所考古題在這邊提供參考,但現在似乎只能透過從學校購買的方式入手。
筆者換電腦時沒備份,有興趣的只能自行去官方網站購入了。
面試
主要就是「自我介紹」、「研究主題」、「研究這個主題的理由」、「來日本升學的理由」等問題。面試比較少會觸及專業知識的問答,就算有也不會問得太刁鑽。專業知識的有無主要還是透過筆試的階段去做審核。
除了留學生可能會被問及「選擇來日本的理由」以外,面試基本上就是討論研究計畫的內容。如果同時申請多間學校或不同科系的話,面試當天最好複習一下自己提交給學校的那一份計劃書。
研究所面試的目的不是把你刷下來,而是「找出具備基礎學科知識、並在研究方向上跟教授合得來的學生」。
如果進到了面試階段的話,基本上你的寫作能力跟基礎學科能力已經受到肯定了,面試只是進一步確定你跟教授的相性而已。面試的時候盡可能地拿出自己的自信,展現對學術研究的熱忱就可以了。
結論
1.一定的日文or英文實力
2.一份好的研究計畫
3.該科系基礎學科知識
由於日本的研究所通常有大量的科系分支,導致有些人會把日本的研究所想得很複雜,但歸根究柢真的需要的只有顧好這三點。
好的研究計畫就是「符合教授的研究領域」並且「文法結構成熟」的一份計畫書。闖蕩學術界數十年的教授並沒有真的對大學剛畢業的學生抱有什麼期望,所以不用擔心自己的研究有沒有突破性、有沒有學術價値等等(因為一定沒有)。
日本的研究所不是收學力最優秀的學生,而是「語言能力上不構成學習障礙 + 研究主題符合指導教授領域」的學生。不要輕信浮誇的資訊與補教文宣、也不要低估自己錄取研究所的可能性;排除不必要的疑慮、提早計畫日文的學習跟研究計畫才是考上目標學校唯一的捷徑。
コメント(留言)